以往称为海绵状血管瘤者,实质上是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s),是由充满血液的血窦和薄壁静脉所构成的皮下暗红或蓝紫色病灶,形状大小不同,随着畸形静脉的多少和走行不同而有多种表现,不波及皮肤。
按新的血管性疾病分类海绵状血管瘤属于低流量血管畸形,约70~80%出生时即存在,也有出生不久或儿童期发生,临床上也可见成人由于某种原因,如外伤等诱发发病者,婴幼儿发病的随着年龄增长病变会逐渐突起或迂曲度增加,好发于头面部,四肢躯干都可发生。瘤体多数是局限性的,少数浸及周围正常肌肉和骨骼。临床上常见有球体型、扁平型、不规则型。
治疗:对于较稳定的先天性静脉畸形,应以美学治疗为原则,尤其在暴露部位的瘤体,尽可能选择微创治疗。硬化治疗的不断完善使之取代了手术治疗,对局限性低回流型畸形,硬化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而对于深部高回流型畸形可采用栓塞硬化治疗。对于瘤体局限,触之较韧,体位试验阴性,考虑血管已机化,包膜界限清楚者可行手术治疗。对于瘤体较深且进行性扩张,并影响功能者,在栓塞硬化治疗后也可考虑手术治疗,但危险性大,易复发,术后瘢痕影响外观。
海绵状血管瘤的介入治疗:介入放射学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医学各学科的一种微创技术,是以医学影像学引导下的导管诊断和治疗技术,分为血管性介入技术和非血管性介入技术两大类。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用于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治疗常有两种方法:经皮腔内血管介入治疗和经股动脉导管栓塞治疗,视瘤体内畸形血管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经皮腔内血管介入治疗:先行经皮穿剌碘油造影,了解瘤体血管走行和血流情况,特别是特殊部位的瘤体,了解有无与颅内及重要器官相通。确定血流情况后,平阳霉素按0.2~0.3/kg给药,按体积比1:1加入超液化碘油,混合后瘤体内注入,观察无快速回流现象。超液化碘油与平阳霉素液混合后达到油包水的状态,可缓释平阳霉素,经过4~6次的治疗,瘤体逐渐纤维化并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