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中流击水敢为先
发布日期:2008/12/1 发布者:zqt111 共阅1312次 打印本文
【文章字体:
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39年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其前身为八路军卫生材料厂,毛泽东曾亲笔题词:“制药疗伤,不怕封锁,是战胜敌人的条件之一。”经过68年的励精图治,当年的这所八路军卫生材料厂已发展成为中外合资医药企业,是国家战备储备急救用药和麻醉品定点企业、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从2003年起,企业与中国远大战略重组,连续5年实现利润上千万元的稳定增长,年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出口创汇达1500万美元,跨入“湖北省优秀民营企业”、“湖北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先进企业”的行列,创造了企业历史上新的里程碑。

      其历史背景和带有明显革命色彩的历程,使企业在中国制药史上烙印着一个个不可磨灭的足迹。在68多年的历史里程中,企业一直保持着“敢为人先”的传统,为中国制药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的 当代企业注入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至今仍然成为企业变革、抢占市场的特殊生产力。
 
机制变化现活力

      江城人们有目共睹:自2000年告别“国有”、自断后路以来,与时俱进的武药人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挺立改革的潮头,致力于经营机制的转变,成为武汉市“国企”改革的排头兵。

      当时武药花20万元找咨询公司进行“财务诊断”,摸清家底;后来又将50万元年薪与经营指标挂钩,在全社会公开招聘总经理,勇开湖北省医药行业引入职业经理人的先河。   
         
     2002年制药企业GMP改造迫在眉睫,能否如期取得这张企业的“通行证”,关系到武汉远大制药的生存与发展。然而,6000多万元的改造资金从何而来?这2002年10月,武药提出“资产重组,转让股份,获得增量资金,促进经济发展”重大改革举措。经过多方论证,武药与中国远大集团正式牵手,进行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借助资本的力量,推动公司深层次变革,快速向现代企业转变,并通过整合资金、技术、人才、机制、文化等多方面优势,提升自身竞争力。
 
      在2002年武药进行战略重组之前,武药在机制上依然保持着相当浓厚的国企风格,有些员工面对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多少都有一些固化的思想情结存在。对此,企业高层将“民营机制”看作一堂重要的课程,向全体员工反复解释 “民营机制”的内涵:一是资产关切度高,二是“能进能出”,三是没有无责任的管理,四是决策迅速、执行力强。而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员工们也深切体会到了“民营机制”的力量,比如“能进能出”这一点上,企业主要遵循“职位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的原则,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老国企谈资论辈的老毛病。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改制试行后,员工明显感觉到企业改制所带来的益处,工作态度也明显转变,如从“这个工作应该有人做,为什么要我做?”转移到“这个工作应该有人做,为什么我不去做?”同时员工的工作态度、价值观也明显转变,企业保持了一定的流动率,活力聚增。
 
      经理层认为:“目标是企业的生命,只有通过构建起职业化和专业化管理平台,夯实管理基础,才能提高赢利能力,实现不断增长的经营目标。”在这样的经营理念下,企业坚持结果导向,关注过程,将管理原则贯彻到底:绩效管理:按市场竞争法则发挥绩效管理工具的作用,关注目标的设定、跟踪、考核、沟通、指导、协调等管理的全过程,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适时奖优罚劣,对绩效不合格,又不思改进的员工及时淘汰。持续改进:管理者经常检讨工作
 
百度问答 SOSO问答 性爱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