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酸乙酯用于棉铃虫高效诱杀剂 棉铃虫,夜蛾科昆虫的一种,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该虫是中国棉区蕾铃期害虫的优势种,近年为害十分猖獗。 目前用于杀灭棉铃虫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是物理杀灭法,大都采用高压汞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法,该类物理法诱杀蛾量大,但其操作发杂,需要人工看守,并造成局部棉田落卵量增大,并且其劳动成本高,其二类方法是农药喷洒杀灭法,该类农药的种类很多,如氨基甲酸类农药。此类农药主要用于杀灭棉铃虫幼虫,而对于棉铃虫成虫的杀灭效果不佳,同时随着棉铃虫抗药性的不断增强,其给药量及浓度也需要不断增加,形成恶性循环,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严重影响棉农的身体健康,其三是诱食杀灭法。把所得的两个产物混合即可得到棉铃虫性信息激素,该方法采用性信息激素以性诱惑方式达到灭杀棉铃虫的效果,该方法虽然对环境污染有所改善,但仅能诱杀棉铃虫的雄性成虫,并且在大面积的棉海中极易造成诱杀区外的大量雄蛾与诱杀区的雌蛾多次交尾、产卵、繁衍。 近来有研究将诱杀剂喷洒在棉花叶片上,用以防治棉铃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述各制剂的复配重量份数比为:引诱剂1-2份,缓释剂10-20份,杀灭剂3-6份。所述引诱剂由等量的对甲基苯甲醚、薄荷酮、B-蒎稀、肉桂酸乙酯,并以10倍于上述单体组分的蜂蜜混配制成。其杀灭剂为菌毒畏,缓蚀剂为聚乙烯醇溶液。其中,肉桂酸乙酯为有香气的肉桂系列衍生物,可引诱棉铃虫成虫进食。 其使用方法为,采用诱杀棉铃虫成虫的专用装置,由依次装配于支架上的诱杀容器和保护罩构成,其保护罩为一伞状结构,伞状保护罩内悬吊引诱剂。所选用的棉铃虫成虫喜食清甜香型诱饵为引诱剂,由1-2份的引诱剂与10-20份的缓蚀剂和3-6份的杀灭剂混配制成棉铃虫成虫高效诱杀剂。所述引诱剂包括下列组分:具有甜味香气的对甲基苯甲醚、产生清味香气的薄荷酮和B蒎稀、肉桂酸乙酯和蜂蜜。经研究发现,棉铃虫体内有一些神奇的“解药基因”P450基因,能抵消棉酚的毒性,使别的虫儿望而生畏的棉叶棉桃,成为棉铃虫的美味佳肴。将抑制P450基因的诱杀剂转进植物中,当棉铃虫把含有这种诱杀剂的植物叶子吃下肚后,RNA就会深入细胞,让P450基因生产不出“解药”。从而使得棉花变成了棉铃虫的“毒药”。 研究显示,喂了这种诱杀剂后,棉铃虫面对棉花显得难以下咽,最终营养不良、生长缓慢,甚至死亡。据统计,棉铃虫对我国棉花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数十亿元。目前,将这种诱杀剂转入棉花中,可以让棉铃虫的损失降低30%-40%。
|